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时间:2024-05-31 10:07:43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5.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有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

第三单元磁铁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铁。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一个磁铁摔断了也有两个磁极。

3.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4.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磁悬浮列车就是根据同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制造的。

5.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直,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6.指南针是作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钢针经过磁铁沿一个方向磨擦可以变成磁铁。

7.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8.磁铁的用途和它的性质是相联系的。

9.检验没有标明南北极的磁铁可以采用悬挂法、指南针验测法、磁铁检测等。

第二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1、我们周围的土壤

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2、了解土壤

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知道土壤分为三类:沙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3、肥沃的土壤

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4、土壤的保护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使学生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如乱砍森林,乱丢废弃电池,滥施化肥等。我们要保护土壤,保护环境。

第3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1、果实和种子

知道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知道果实有果皮,内部有种子。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一是借助外力,如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如蒲公英的种子是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二是依靠自身所产生的力量。

2、根和茎

认识根和茎的不同形态。知道根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茎把植物身体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3、叶和花

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知道一朵完整的花它有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有的花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多部分,它们是不完全花。花粉的传播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异花传粉是植物界最普遍的传粉方式,主要有风媒花和虫媒花。

4、植物和我们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为人类和动物提供了氧气和食物等,对人类的贡献太大、太多了,我们需要植物、我们要热爱植物。

第4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1、认识固体

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具有流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固体和液体都不易被压缩。知道不同颗粒状的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2、把固体放到水里

把固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在不溶解的物体中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些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3、认识液体

不同的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性质。重点要认识液体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液体在水中也有沉浮现象,热水会浮在冷水上。液体倒入水中后重量无变化,体积有变化。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或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通过实验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第5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1、今天天气怎样

知道可以用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风力与风向等来描述天气。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影响人类活动,比如从气温、降水、风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每年5月最适宜攀登珠峰。知道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

2、气温有多高

同学们能正确使用温度表,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方法。一天中的温度早晚低,午后高;最高时并不在正午,一般在14时左右。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每天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3、雨下得有多大

降雨量的等级划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雨下得大小会影响我们生产及生活的许多方面。

4、今天刮什么风

知道人们把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把风速叫做风级。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风速有0~12级共13个级别。

5、气候与季节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第6篇: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学科,学生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学习兴趣及效果的好坏。

1、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用(温度计)。我仔细观察温度计,发现温度计上有(刻度 、标记 、数字)。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3、测量水温,要注意: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下完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视线与温各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温度计时(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4、水烧开时的温度大致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0 ℃。

5、对于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6、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无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有一定体积。

不同点: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是固体。而水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柔软,是液体。

7、加快冰的融化的方法: (1)把冰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2)把冰放到阳光下晒。(3)用手把冰焐化。

8、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9、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会形成小水滴,这叫(凝结)。

10、云: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高空。

露:水蒸气遇到冷凝结在所接触的物体上。

雾: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低空。

霜:低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

雪:高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

11、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水受冷时体积会(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热胀冷缩) 。

12、水在自然界有不同形态,有时是液态,有时是固态,有时是气态。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的流入海洋。海洋里的水也不会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也流不完。这是什么原因?

答:因为水的形态是可以转化的,水能三态循环。也就是江河、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后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形成雨,雨水又会流回江河中,如此进行循环。

13、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上不一会就回有小水珠,为什么?

答:由于刚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很凉,会使它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下来,因而在杯壁上形成小水滴。这种现象也就是凝结。

14、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答: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等。

15、雨过天晴后,地面上的积水到哪里去了?

答:地面上的积水都蒸发,变成了水蒸气。

16、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有许多小水珠,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

答: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盛冰的玻璃杯使它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下来,因而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

17、如果在冰中加入大量的盐,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答:玻璃杯壁上就会出现一层冰霜,是因为冰中放盐后使冰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摄氏度以下玻璃杯外壁的小冰晶就直接变成了小冰晶。

18、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 35℃ -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19、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写温度时前面加“—”,表示零下。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第7篇: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即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我们来看看。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5.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有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温度计正确的读数方法是平视。

2.测量水温的方法是:①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②要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③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④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水烧开时的温度大约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

3.零下6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 94℃;100℃读作:一百摄氏度;-20℃读作:零下二十摄氏度。

4.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5.液态水降到0℃时开始凝固成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养成。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水和冰的共同点是:无色、无味、透明等。加快冰融化的方法有:把冰放在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放在阳光下晒;用手捂等。

6.装冰的玻璃杯外壁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北纬形成的。

7.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滴的现象叫凝结。

8.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第四单元磁铁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铁。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一个磁铁摔断了也有两个磁极。

3.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4.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磁悬浮列车就是根据同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制造的。

5.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直,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6.指南针是作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钢针经过磁铁沿一个方向磨擦可以变成磁铁。

7.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8.磁铁的用途和它的性质是相联系的。

9.检验没有标明南北极的磁铁可以采用悬挂法、指南针验测法、磁铁检测等。

一.我会填。

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根向下生长,它能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里。

2.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4.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大约56天。

5.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一副恒牙。牙齿的生长过程分为乳牙阶段,混合牙阶段,恒牙阶段。

6.动物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变态。

7.通过收集光合作用的有关资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的.绿叶是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品加工厂”。

8.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指南针,它是利用磁铁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二.判断题。

1.乳牙脱落后可以再长,所以恒牙掉了也可以长出来。

2.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3.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4.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是从种子开始的。()

5.液态的水的温度总在0℃~100℃之间。()

6.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以上。()

7.水蒸发的快慢与周围的环境温度有关。()

8.磁铁能够吸引各种物体。()

三.简答题。

1.学习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后,你发现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哪些条件?

2.测量水的温度应该选择哪种温度计?具体说说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

3.水的三态是怎样互相变化的?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4.根据“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原理,你能写出在地球南北极附近的地磁分别是哪种磁极?

1.在观察研究时,我们通常要用到身上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口、手、皮肤…… 2.使用玻璃杯应先倒冷水,后倒热水。

3.我能用各种简便的方法描述种子的 颜色、形状和大小。

4.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空气。

5.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它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6.许多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每段铁轨之间留有缝隙,主要是为了防止热胀冷缩。

8.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9.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质是液体。

10.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11.在大小相同情况下,轻的物体容易浮在水面上,重的物体容易沉到水底。

12.使用仪器测量比感觉器官判断更准确。

13.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5度至37.5度之间。

14.使用温度计时,正确的做法是用手拿住温度计的上端。

二、读数写数。

零下五摄氏度 八摄氏度 二十摄氏度

写作 写作 写作

零下十七摄氏度 三十七摄氏度 十五摄氏度

写作 写作 写作

三、实验探究题。

要想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上来,我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

(1)我需要的材料有

(在实验桌上放有马铃薯、鸡蛋、杯子、盐、糖、水、醋、玻璃棒),

(2)我的简单实验步骤是:(任由你自己选择几步,有第四步或更多步骤的可以在后面自己写上)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3)我从中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第8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焦小燕随着时间的推移,期末即将到来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收获很多。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教师的角色发生着愈来愈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发生着可喜的转变,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我立足科学课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内探究。1、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2、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来预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全体学生猜想,不能局限于几个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鼓励,激发兴趣。3、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问题为核心开展进行猜测,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创设条件,加强实验教学。计划是实验教学的依据。开学初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实验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制定一学期的实验计划。注意各项资料的撰写、积累,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小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作好科学课的课外延伸,课内反馈,抓好探究活动的落实。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总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有付出,有收获,添了几分经验,也多了几分教训。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将有新的开始,今后,将本着求真务实、锐意进去、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探索和实践中再接再厉,努力做好科学教学工作。第9篇: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语文《年的来历》知识点

字:劈、啪、婆、躲、响、隆

词:传统(tǒng)、犄(jī)角、性(xìng)情、牲畜(chù)、躲避(bì)、腊(là)月、携(xié)幼、拄(zhǔ)拐杖(guǎizhàng)、矍铄(juéshuò)、不凡(fán)、撵(niǎn)走、避难[nàn]、耀(yào)武(wǔ)扬威、闯(chuǎng)进、战栗(lì)、仓皇(huáng)、无恙(yàng)、拥(yōng)进、鞭(biān)炮、爆(bào)竹、不熄(xī)

重点句子:

1、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上长着尖尖的犄角,样子十分可怕,性情异常凶猛。它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为了躲避“年”,每年腊月三十那天,人们就扶老携幼,牵着牲口,赶着鸡鸭,躲进深山,等第二天再回来。

2、半夜时分,“年”耀武扬威地闯进了村子。它走到老婆婆家时,发现门板上贴着大红纸,屋里所有的灯都亮着。它害怕得浑身战栗起来。突然,院子里传来劈劈啪啪的响声,吓得它一连退了好几步。这时,大门开了,白胡子老头儿穿着一身红袍,哈哈大笑着走了出来。“年”大惊失色,仓皇逃跑了。

3、我只是知道,‘年’这东西,最怕红色、亮光和响声,所以我在门上贴了大红纸,在屋里点上红蜡烛,身穿大红袍,在它来的时候放鞭炮,这样‘年’就吓跑了。今后你们用同样的办法,就会把它赶跑的。”

4、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整夜不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最后形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主要内容:

《年的来历》主要讲述了在远古时候有一只凶残的怪兽叫“年”,四处害人,人们联合起来杀死了它。就在那天人们欢天喜地地庆祝,并把这一天称作“年”。年的意义是:是因为它是一个过往的结束,同时也是因为它是一个新的开始。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知识点

1、《我们的民族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2、《金色的草地》课文感情:热爱大自然,大自然给我的们生活带来了乐趣。

a)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第一件: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第二件:我发现了草地会变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b)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蒲公英的花瓣就像我们的手掌,会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c)这篇课文主要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和弟弟快乐的童年生活。(注意:文章想表达的不是蒲公英为什么会变色,而是让孩子体会到作者快乐的童年生活。)

3、《爬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a)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

b)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一是高,高的如上青天。二是陡,陡得似直上直下。

4、《槐乡的孩子》课文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

槐乡的孩子可爱表现在以下几点:

a)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b)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让书本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主体部分,教师一定要擅长使用各类教学的方法来刺激学生,限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方面的感受,将课本死板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这样,在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限度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

一年级阅读方法

通过适当、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对文章进行理解,可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在阅读的教学当中,教师还要掌握好让课本“活”起来的办法,让学生可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课本中的真实场景,通过联想掌握好文章的情感。

(二)构建延展性阅读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中已明确指出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也是我们国家的国语教学课。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资源中,实践机会并不太多,因此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尽量去接触语文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好语文的学习特点,多积累语文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这种观点,新课标提出了关于延展性阅读的一些具体要求,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构建起相应观,让学生阅读量、阅读范围都得到延展。可采用探究方法,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问题的方法提出,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实现了学习能力的巧妙迁移。

(三)阅读教学需要抓住重点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去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关键内容,同时结合阅读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对重点阅读内容要与一般的内容有所区别。如果我们不事先对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区别对待,那学生自己无法判断哪些内容属于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这样会导致浪费了学习时间,同时学生也无法掌握有用的知识点,阅读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这些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分清重点与普通点的内容,对知识进行详细的划分后再明确精确与广泛阅读的范围,如此才可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对阅读重点确定必须结合教学大纲规定,教师要将这些重点内容学习价值作充分的讲解,只有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这些重点内容,学生才可容易掌握其他内容。

(四)阅读教学要从关键词句着手

书没有读通是无法进行讲课的,书没有读熟也是无法开始讲课的。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文做整体的掌握。我们看到学生一开始通读文章,对课文还未完全熟悉,甚至对部分生词、句子还无法流畅阅读,教师就要求学生说出读文章的感受。从表面上分析,这样似乎可提高教学效率,加快课堂的教学节奏,但实际要想获得效果就是一定不能急。

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整体感受,造成学生无法很好感受到作者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有重点段落和中心语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从重点进行切入,由关键词出发展开教学。例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围绕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极大提升教学效果。

第一篇0: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边长=面积÷4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米=10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千米=1000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小数的初步认识

1、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位比起。

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目标:进一步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应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1.用乘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乘应用题,它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99页例题1,可以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也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每一步都用乘法计算。

2.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除应用题,它也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100页的例题2,可以先求一个大圈的人数,再求出问题所问,这种思路的每一步都用除法计算;也可以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而这一步是用乘法计算,第二步再用除法计算。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

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若a=b,那么a+c=b+c

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若a=b,那么有a·c=b·c或a÷c=b÷c(c≠0)

性质3:等式具有传递性。

若a1=a2,a2=a3,a3=a4那么a1=a2=a3=a4

等式性质意义

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很多解方程的方法都要运用到等式的性质。如移项,运用了等式的性质1;去分母,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运用等式的性质,涉及除法时,要注意转换后,除数不能为0,否则无意义。

小升初数学常考知识点

轴对称图形

1、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

3、字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A、B、C、D、E、H、I、K、M、O、T、V、U、W、X、Y。

4、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

认识分数

1、单位1-----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

2、分数:把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者几份。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

4、总个数分母分子=取出的个数如:90个桃子的五分之三是多少?

5、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6、三(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第一篇1: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一、填空: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种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到死亡的过程。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种子的内部构造相同,都有胚根和胚芽。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5.种凤仙花的方法:①选种。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②放土。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适量的土。③下种。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小坑,深度约1厘米,每个小坑里放1粒凤仙花的种子,再用土盖上。④浇水。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6.种植植物是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 7.种子萌发先生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8.根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9.茎的作用:植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0.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水,还需要养料。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11.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为:

阳光 二氧化碳+水 氧气+养料。 绿叶(叶绿体)

12.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

13.凤仙花果实由雌蕊发育面来,果实白色茸毛,纺锤形(椭圆形),绿色,成熟后变成黄褐色,里面一般有十几粒种子。种子球形,黑色,细小。 14.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约为89天。

15.凤仙花又叫指甲花、芨芨草、急性子,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 16.凤仙花的各个部分,包括花瓣、雄蕊、雌蕊、萼片。 17.随着凤仙花的生长,凤仙花发育出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18.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9.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节在某些植物的茎上很明显,如玉米、甘蔗;但很多植物茎上的节并不清楚,如杨树、柳树等。

20.像凤仙花等植物的茎垂直地面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做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生长,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地面蔓延生长,叫匍匐茎。 二、问答题:

1.根向什么方向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有关系吗?

答:根向下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根总是向下生长。

2.关于凤仙花在三周里的生长变化情况你知道哪些?

答:大约5-7天破土而出;初出的芽嫩色;茎的颜色绿色,稍微有点红;刚出的叶子椭圆形;以后长出的叶披针形,前端渐尖,边缘有锯齿,植株上交叉生长。 3.什么是光合作用?

答: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4.玻璃罩中的空气不流通,小老鼠为什么没有马上憋死?

答: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供小老鼠呼吸,小老鼠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利用。

5.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答:根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6.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

答: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第一第二篇: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一、填空:

1.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蚕卵的形状扁圆形,中央下凹,像细粒芝麻,刚产下的蚕卵淡黄色或黄色,一两天后变成淡红色,三四天后变成紫黑色。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观察、测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可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

4.蚕在生长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做蜕tuì皮。蚕一生要蜕 6 次皮。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5.蚕的身体圆筒形,青白色,有头、胸、腹三部分。蚕吐丝前就不吃桑叶,身体发黄发亮。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6.蚕蛹纺锤形,深褐色。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蛹的形态和幼虫区别很大。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7.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绸缎和各种丝制品。

8.蚕蛾白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蚕蛾是昆虫,因为它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备昆虫的特征。

9.从卵里出来的、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10.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蚕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会变成蛹,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

11.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全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12.蚕的一生经历了卵、蚕、蛹、蚕蛾四种形态。

13.整个生命周期中,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14.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变态。变态是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根据发育过程中是否有蛹期,可以把昆虫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大类。

15.完全变态的昆虫的一生和蚕一样,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常见的昆虫中,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蝴蝶、蛾子以及各种甲虫都是完全变态的。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常见的昆虫中,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蚜虫、虱子等都是不完全变态的。

16.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17.动物的一种分类方法是:变态和不变态(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卵生(从卵孵化出来)和胎生(由母亲直接生下来)。

18.人的一生中,有两个时期长得最快,第一个时期是出生前后即胎儿期到出生后1岁,第二个时期是青春发育期,即10-20岁间。

19.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身高和体重增长得很快,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有显著的变化。

20.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度阶段,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合理的膳食、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以育的重要条件。

21.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共20颗;一副恒牙,共28-32颗。牙齿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乳牙阶段、混合牙阶段、恒牙阶段。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要在孵化小蚕的盒盖上扎小孔呢?为什么要洒水呢?小蚕的孵化与什么有关?

答:①因为小蚕要呼吸。②这是因为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③小蚕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怎样测量一条蚕吐的丝有多长?

答:首先把茧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然后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将丝一圈一圈地绕在纸板上,就知道丝有多长了。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答: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①卵:扁圆形、紫黑色,像小米粒大小;不会动;不吃食物。

②蚕(幼虫):圆筒形,身体有环节,从黑褐色逐渐变成白色,从约1毫米长到8厘米;爬行;吃桑叶,随着身体不断长大,食量也逐渐增大;33-35天。 ③蛹:纺锤形,深褐色;一般不动,受刺激会动;会吃食物;10-13天。

④蚕蛾(成虫):白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长出翅,不会飞,能振动双翅,不吃食物;6-8天。共计56天左右。 4.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要经历变态,哪些不经历变态?

答:蝴蝶、蜻蜓、蟾蜍等要经历变态,是变态动物。鸡、鱼、羊、熊猫等不经历变态,是不变态动物。

5.你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 答:蚕、蜜蜂、蝴蝶、蜻蜓、蚊子、蚂蚁、蟾蜍、青蛙、鸡、鱼等是卵生动物;羊、牛、马、猪、狗、熊猫、兔子、人等是胎生动物。

第一第3篇: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一、填空: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25摄氏度写成25℃,-8℃读作零下8摄氏度。 2.物体的温度可用温度计测量。常

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

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温度计有水温计、室温计、体温计等。 3.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4.液态的水降到0℃时就开始凝固成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5.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6.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7.温度越高(或加热),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快。

8.水会变成水蒸气跑入空气中。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9.水蒸气(冷却)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水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的过程,叫凝固。冰从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的过程,叫融化。

10.水在自然界有三种不同的形态:液态、固态、气态。因温度的变化,引起水的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液态的水会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11.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状态,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运动的方式不同。

13.已知的大多数物质,在温度或压力变化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将固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会熔化(不是融化)成液体。

14.做水结冰的实验中,往碎冰中加较多的食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 15.大约在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16.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用水银代替酒精,克服了酒精温度计不能测量高温物体的缺点。

17.英国医生阿尔伯特为了测定人体的温度,发明了体温计。专门用来测定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人的正常体温是37℃。由于人的体温变化有一定的范围,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

二、问答题:

1.使用温度计前要弄清的几个问题介什么?

答:①这是一支摄氏度温度计吗?即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吗?②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③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 2.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答:①手拿温度计的上端;②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③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④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冰在什么情况下会融化成水?怎样加快冰融化的速度?

答:冰在环境温度高于0℃时会融化成水。把冰块放在阳光下晒;把冰块放在温度最高的地方;用手把冰块焐热,都能加快冰融化的速度。

4.水在什么温度会结冰?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答: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是温度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儿来的? 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6.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

答:水在平常温度下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温度越高、空气越干燥、有风吹等都会使水蒸发得更快些。

7.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冰糕会“出汗”?

答:这是因为装冰糕的塑料袋使它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下来,在它上面形成了小水滴。